一只陶俑

三次繁忙弧长,混邪杂食

“表三公”疑云

亮点在评论【说起来今天又想到所谓的独传梗,讲真,按你魏那杂烩画风,能出独传才有鬼。谁都没戏

翻雪:

太祖欲表彧为三公,彧使荀攸深让,至于十数,太祖乃止。——裴注引《彧别传》

(十二年)操上书表彧曰……于是增封千户,并前二千户。又欲授以正司。彧使荀攸深自陈让,至于十数,乃止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

建安十二年二月,曹操“下令大论功行封”,“大封功臣二十余人,皆为列侯,其余各以次受封”(据《武帝纪》、《荀攸传》)。由于荀彧已在建安八年受封万岁亭侯,故曹操上表增封荀彧千户,并前二千户,封邑为文官之首。此举意在尊显荀彧的功绩地位,如曹操所云“副彧巍巍之勋”。

同时,曹操又“欲表彧为三公”。《后汉书》称“又欲授以正司”,此处“正司”义同“三司”,即三公。*

建安十二年朝中“三公”已有司空曹操、司徒赵温,唯太尉一职空缺。(太尉杨彪于建安二年九月被罢免,此后未置太尉)《汉末颍川郡纪年》的作者遂认为曹操欲表荀彧为太尉,而荀彧辞让的原因是东汉太尉为三公之首,若受封太尉则荀彧地位将在曹操之前。

个人认为该论断值得商榷。曹操不可能不清楚太尉是三公之首,若欲封荀彧为太尉,自居其后,那只有耽美文里拱手河山讨你欢的痴情攻才能做得出来。曹荀二人都是成熟的政治人物,无论建安十二年时两人之间关系如何,曹操都不可能提议让荀彧位列自己之上(哪怕是名义上的)。

所以我猜测有另一种可能,即曹操有意让荀彧取代赵温担任司徒。史书记载用了“欲”字说明曹操并未正式上表,毕竟变动三公这样的政治大事件不同于增封进爵,曹操若有此打算必得事先与荀彧商议,内部达成统一意见后再正式上表走流程。以曹操当日之权势,罢免赵温不会受到任何阻力,故并不必顾虑司徒赵温在位的问题。赵温在任时曹操阵营内部商议接替司徒的人选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

“表三公”一事令人玩味之处在于“彧使荀攸深让,至于十数”。曹、荀皆非做作之人,不至于为沽名钓誉而演戏。遑论二人身为阵营核心,机要繁重,若说只是曹操真情实感地想给荀彧加份官职,荀彧真情实感地拒绝,双方拉锯十几回合,累得大侄子跑断腿,似乎显得三人都太闲极无聊了一点。从荀攸介入此事来看,很可能并不单纯是为了给荀彧加官这样简单。联系次年(建安十三年)正月曹操罢免司徒赵温,并于夏六月罢三公,置丞相、御史大夫,自任丞相等一系列大事,我猜想“彧使荀攸深让,至于十数”的背后或许是曹操集团内部就如何处置三公、汉朝廷中央政治权力如何分配等问题不断展开商议。荀彧的意见大概绝不仅限于“辞让三公”,而荀攸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应也远不止于充当传声筒而已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橙光游戏“荀令留香”的作者专门就“表三公”一事做了个曹操视角的小章节(再次忍不住要吐槽“枕边人”这个章节标题><)。从情节叙述来看,作者的观点倾向于曹操忌惮荀彧权力过大,因而欲上表荀彧为三公,明升暗降,架空荀彧的实权。我认为汉魏之际“三公”并不完全算虚衔,也没有其他史料证明曹操这时认为荀彧权力过大造成威胁,乃至有削权之想。退一步说,如果曹操真的想借此削夺荀彧的权力,荀彧使荀攸深让十数,似乎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应对方式,而曹操竟就此作罢,则更不合常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*关于“正司”,李贤注:“彧先守尚书令,今欲正除也。”将此理解为从“守尚书令”转正。我认为荀彧以侍中守尚书令的“守”当是兼职的意思,即侍中兼任尚书令,并不存在荀彧实际担任了十二年尚书令职事都没转正的情况。李贤注解似乎有误。

再据《宋书·刘穆之传》:“追赠穆之散骑常侍、卫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高祖又表天子曰:‘……谓宜加赠正司……’于是重赠侍中、司徒,封南昌县侯,食邑千五百户。”可见“正司”即“三司”之谓。《后汉书》中“又欲授以正司”同《宋书》用法一致,应该说的是授三司(三公)。


评论(2)

热度(66)